首页 > 新闻中心 > 房地产动态 > 动态详情

黑龙江:安居工程圆困难群众住房梦


狄婕/黑龙江日报/20131231


    破解资金瓶颈 注重建设品位 强化质量监管

  12月的龙江大地,几场雪后气温骤降。在哈尔滨市民生尚都小区,卫瑞祥一家却在新房里感受着浓浓暖意。就在今年夏天,卫瑞祥还在道外区新一地区的棚户区里饱受内涝之苦,可如今却可以坐在新家里看松花江上美丽雪景。卫瑞祥说,新一地区的居民除了享受“拆一还一”,以及原房面积上靠标准户型的棚改政策,每户还免费获得额外1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如今,安居在7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卫瑞祥心里喜不胜收。

  近几年,我省把解决中低收入困难群体住房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两年来,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28亿元,开工79.4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工10.65万套,占总量的13.4%;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68.75万套,占总量的86.6%),解决了220多万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今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任务26万套、基本建成30万套。目前完成投资417亿元,开工26.5万套,开工率101.9%(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工4.05万套,占开工总量的15.3%;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22.45万套,占开工总量的84.7%)。

  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在资金筹集上取得突破。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采取对上争一块、地方财政配一块、银行贷一块、税费免一块、企业投一块、个人筹一块等办法,努力破解资金难题。2013年我省争取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补助资金117.8亿元,占年度完成投资的28.2%,比前5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是对上争取资金效果最好的一年。省政府积极实施民生财政政策,今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9.5亿元,公共财政能够实现超收,将适当考虑调整预算增加省级补助资金。各市(县)发挥财政投入、融资贷款、市场化运作和政策运用的能力,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搭建“政银企”融资平台,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或理财产品广泛融资。截至目前,全省统计落实信贷投入73.6亿元,是历年来融资力度最大的一年。支持配合哈尔滨市抢抓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政策机遇,审批通过了188亿元的棚户区改造信贷额度,是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授信额度最大的一笔贷款。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在工程进度上取得突破。省政府设定了5、6、7、8、9月份开工率分别达到30%、45%、60%、75%、90%,10月底前达到100%,12月底完成竣工任务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各地按照目标节点,采取“抽肥补瘦”、优质地块反补、先建后拆、异地安置、多点安置、原地拆建与集中建设、配建与反配建相结合等改造建设模式,加快推进工程进度。实行重点工作巡查制、落后单位约谈制、总体进度通报制和任务目标问责制,强化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督查、考核。

  注重规划设计指导,在建设品位提升上取得突破。2013年,全省各地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回迁住房规划设计总体水平有所提升。行列式、兵营式布局大为减少;规划总体布局、立面造型和色彩均有大幅度改善,项目规划设计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建成了哈尔滨民生尚都、佳木斯佳天下、牡丹江绿地凯旋城等12个百万平方米以上功能配套、环境优美、质量优良、风格各异的棚改住宅新区,带动了县城城市建设品位的提升,促进了垦区、林区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城镇化发展步伐。

  强化建设过程监管,在工程质量上取得突破。把质量安全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必须确保的“硬杠”,狠抓质量安全不放松,对保障房质量安全实行“零容忍”,层层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终身负责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频率,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安全隐患。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接受国家质量监督执法检查时受到好评和肯定。严格棚改回迁房竣工验收管理,实行分户竣工验收,全面落实竣工项目设置永久性标示牌制。坚持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的原则,加强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和人居环境建设,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供水、供热、供气和道路、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切实提升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设施和环境水平。

  完善运营管理手段,在规范管理上取得突破。把确保分配公平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严格落实“三审两公示”和信息公开制度,实行阳光操作,接受各方面监督;采取“公开摇号、评分排序”等方式分配房源,努力做到政策实施的公平合理。强化信息公开工作,将保障房建设任务、分配政策、房源位置、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等情况及时进行公开;督促指导市县、系统建立部门联审联查、信息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全省保障性住房以人查房、以房查人、以房查项目等审核、监督的在线、实时、动态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阅读: 4648 次     2013/12/31 14:47:00



近期热门新闻